颜真卿打量着这个小镇入口,不少灰头土脸的民夫进进出出,他眉头立刻皱起来。

       没想到这个杜鸿渐为了伪造祥瑞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征发这么多民夫,可真的是丧心病狂啊!

       颜真卿跟着杜鸿渐,大步走进了镇子。

       李泌叹息了一声,也只能跟着两人一起走进了镇子里。

       等到一行人走到了挖掘现场,颜真卿远远的看到了巨大的吊车,他的眉头越来越皱,杜鸿渐到底在做什么?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阵仗,难打他真的在挖龙骸?

       颜真卿想着,随着前方的人群逐渐让开,他终于看到了巨大的梁龙骨骼化石。

       这是什么!

       颜真卿彻底呆住了!

       长达二十多米的身躯,十米高的巨大骨架,颜真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这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生物!

       难道真的是龙?

       也不怪颜真卿怀疑,这玩意儿好像和古书上记录的龙不太一样啊?

       可是看到化石的头骨和修长的恐龙身体,好像这玩意儿真的是龙。

       颜真卿回头看向李泌,李泌的样子要比他还震惊。

       龙!

       真的是龙骸!

       李泌一路上设想过无数种可能性,可单单没想到真正挖出龙骸的可能性。

       杜鸿渐真的挖出龙骸了!

       李泌走向了恐龙化石,就听到了一个士兵呵斥声。

       “你这家伙知不知道安全规范?带上安全帽!”

       立刻有一个扈从递上来藤条编织的帽子,李泌走向了恐龙化石。

       整个化石其实是被几根巨大的木头撑起来的。

       骨头和骨头之间,则是用铁丝和铁钩连接起来。

       李泌看着一节一节严丝合缝的尾椎骨,再用手摸了一下化石的感觉,这还真的是石化的骨头啊。

       再抬头看着一节节丝丝相扣,最后构成了整个“巨龙”背嵴的椎骨。

       李泌看着这条庞大的龙骸,这真的是龙骨啊!

       也只有巨龙才能有如此庞大的身躯,杜鸿渐的龙骸祥瑞竟然是真的!

       天佑大唐!

       比起修行的李泌,颜真卿更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

       他也和李泌一看检查龙骨化石,确定这确实是石化的骨骼。

       紧接着,颜真卿对杜鸿渐说道:

       “杜留后,这龙骸是谁主持挖的?”

       杜鸿渐立刻说道:“是陇右建宁王麾下的堪舆师张天伦。”

       果然是建宁王,颜真卿接着说道:“这镇上的民夫,都是来挖掘龙骸的?”

       杜鸿渐点头说道:“龙骸埋藏于地下,又要将散存的龙骨一个个拼装起来,自然需要不少人力,我征发了镇上的青壮,又命令朔方军中赋闲的军士过来帮忙。”

       颜真卿微微点头,他的口气也软化了很多。

       他对着杜鸿渐说道:“杜留后,朝廷让我们调查龙骸祥瑞真伪,请给我找一间屋子,得罪了。”

       杜鸿渐拱手说道:“颜中丞身负皇命,杜某一定配合!”

       接下来,颜真卿不断的走访,从挖掘现场的贩夫小卒,到主持挖掘的张天伦,他挨个和他们谈话,将他们的证词签字画押。

       从搜集的到信息中,颜真卿终于确定了,这龙骸是真的从土里挖出来的。

       颜真卿是御史中丞,也做过地方官员,在挖掘现场的数千人,他都是随机找人问话的。

       这些人的口供都能够对得上,事情的脉络发展也很清晰。

       陇右来的堪舆师张天伦先找到了节度使府留后杜鸿渐,和他说朔方城东有龙气。

       然后张天伦带着一群人挖出了龙头,杜鸿渐立刻征发民夫派遣兵丁协助他挖掘。

       这条龙骸的每一根骨头,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

       而这座镇子世世代代都住着人,颜真卿还找到了一个大家族的族谱来左证。

       杜鸿渐就算是本事通天,也不可能将这么庞大的龙骸埋藏进土里。

       这边颜真卿搜集证据,而李泌则找来画师,将龙骸的样子绘制下来。

       等到颜真卿忙完了,李泌找到颜真卿说道:

       “颜中丞,要我看龙骸之事证据确凿,我们应该立刻向陛下报祥瑞!”

       颜真卿犹豫了一下说道:“骨架确实是从土里挖出来的没错,可这东西真的是龙吗?”

       颜真卿的怀疑也没错,这东西和古书上画的龙,好像确实不太一样。

       李泌却笑着说道:“龙生九子,九子不一,龙的形态千变万化,可是如此庞大的身躯体型,不是龙是什么?”

       颜真卿虽然不喜欢祥瑞之说的说法,可是在这么多证据面前,他也只能承认李泌的说法没问题。

       颜真卿说道:“那我这就起身写奏章,向朝廷禀告这次龙骸祥瑞之说的结果。”

       李泌笑着说道:“那我们一同上奏章。”

       此时的凤翔府,已经是暗潮涌动了。

       东宫太子詹事杨绾,正在阅读广平王送前线寄来的秘信。

       将秘信烧掉之后,杨绾叹息一声。

       他本来是上皇年间的中书舍人,也就是上皇身边的文学之臣。

       杨绾好读书,才思敏捷,深得上皇的喜爱。

       叛军入京师后,杨绾没有追随上皇入川,而是北上灵武扶着皇帝登基。

       皇帝欣赏杨绾的才情,依旧命令他为中书舍人、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本来杨绾拿的是青云直上的剧本,唐代的宰相从中书舍人这样的皇帝近臣中提拔的不少。

       可风云突变,时任宰相的房琯兵败,身为好友的杨绾上书给房琯辩解。

       皇帝虽然最后没有处理房琯,还让他去河西做了节度使。

       但是上书给房琯辩解的朝廷大臣,都被皇帝悄悄处理了。

       杨绾也从内廷踢出去,要不是广平王上书求贤,杨绾如今已经外放州郡了。

       杨绾从内廷出来,被太子要了去做了东宫的太子府詹事。

       太子府詹事,这就是东宫的大管家,杨绾也没有辜负广平王的期望,将东宫署吏都管理的仅仅有条。

       只不过杨绾生性刚直,又有儒家大臣的酸直气,所以广平王也只是让他管理太子府的署吏。

       可这一次的事情,杨绾无法置身之外了。

       广平王又来了秘信,要杨绾再次上书朝廷,严查灵州龙骸祥瑞的事情。

       而且广平王的信里也直接说了,要求将龙骸祥瑞的事情和陇右的建宁王捆绑到一起。

       杨绾自然明白广平王的意思,朝廷中但凡是个清醒点的大臣,都不相信龙骸祥瑞是真的。

       显然将这件事和建宁王捆绑在一起,也是为了打压建宁王。

       自从上一次建宁王进献牲畜,又从回鹘使臣口里知道了金山之战的战果,建宁王知兵的观点就在朝堂上蔓延开。

       甚至有官员上书,既然建宁王这么能打,将他调回来主持对叛军的战争。

       无论如何,这都是太子不能容忍的。

       这一次祥瑞事件,无论如何都要将建宁王拖进去,通过这个事件打压建宁王。

       对于这些阴谋之事,杨绾本能的抵触。

       可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杨绾又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

       他对着门口的卫士说道:“去崇文馆,请窦博士过来。”

       唐代的东宫就是小朝廷,崇文馆是东宫内设的机构,地位和内廷翰林院差不多。

       这个时候的翰林院,属于内廷的咨询机构,功能是帮助皇帝搜集资料,给皇帝提供参谋。

       东宫崇文馆也是相同的功能,而这个窦博士,就是曾经在房琯麾下任职的窦参。

       窦参从河西去职之后,辗转之后投入了东宫麾下。

       杨绾是不喜欢窦参这等小人的,可奈何此等阴谋诡计的事情他并不擅长。

       崇文馆博士窦参善于算计,所以杨绾将他招来一起商议。

       窦参抱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太子詹事府上。

       可那时候房琯都已经倒台了,窦参也只是献了几个无足轻重的计策,没有受到重用,只给了一个东宫崇文馆博士养着。

       听到太子府詹事连夜召见,窦参打死了精神,这次可是有了我表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