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莱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我的开局不一样 > 第一四九章、小范围的传播


       李二更衣的速度明显较平时快了许多。

       许是嫌马车太慢,李二直接叫人套了几匹马,一路往城外杀去。

       房杜两人,或许算是整个大唐仅次于长孙以外,对李二最了解的人。

       城外集合时,易峰发现两人也没有乘车,而是骑着马。

       到了冠军县。

       老刘头早在县门房下面等着,见着几骑杀到,他是先给众人施了礼。

       “老丈,那土豆果真亦菜亦粮?”

       “小老儿不敢欺瞒陛下,我已连吃了近一月,还未发现不妥之处。”

       李二听到有人试吃,当下急忙问道:

       “口味如何?”

       “软糯带甜,宜克化,最适宜老人食用。”

       房杜和易峰都成了看客,看着李二和老刘头两人在那聊着。

       脚下不慢,说着就到了暖房。

       老刘头打开一间,众人陆续走进内里。

       “陛下,小老儿对这新庄稼不懂,还是我家侯爷所教,此物果实长在地里,外苗枯萎即为成熟。”

       易峰发现有点小看了老刘头,这老头跟李二聊天,至少话说得利索,人不发怵,这对于现今的普通一个老农来讲,还真的难能可贵。

       李二走到近前,盯着一株已经枯萎的秧苗细细打量,房杜两人紧跟其后。

       秧苗挺大,不同于现今所有的豆苗。

       “此物如何收?”

       李二问的是易峰。

       易峰走到近前,抓着秧苗一提,连株就拔了起来。

       株苗根部,连着两三个如同酒碗大小的果实,不待三人惊讶,他又伸手在地里刨了一下,

       又刨出了三个。

       将其中最大的一个也不洗净就递到李二手上。

       李二在手上掂了掂,足有近一斤的重量,这一株苗足有三至四斤,一亩地近千株苗,

       就是三四千斤,二十石的产量,还是易峰保守的估计。

       李二将土豆举到自己眼前细细打量起来,确认自己没有见过,房杜两人也同样拿了一个,动作与李二相仿。

       “陛下,此一亩产量约在三十石,因这一亩照础精细,所以臣预计其实际产量当在二十石左右。”

       李二满意的点点头。

       “能储存多久?”

       “如果实保存,可存一年不烂,若是做成粉条,储存得宜,可保五年不坏。”

       李二顺着地里这头走到那头,那头再走回。

       “令人全部收了,朕要称一下实际产量。”

       “陛下,臣这就安排,恰已中午,陛下不妨就在此地用膳。”

       “善,就吃这土豆。”

       易峰深知马屁一定要拍得全套,且李二今天为了他,实是立了功,就当是犒劳他了。

       直接到了苏定方家里,苏夫人见礼,听易峰要亲自小厨,就到前门的小厨房打起了下手。

       天气尚冷,一个鸳鸯火锅,再加上一份炒土豆丝,再烤几个土豆,和一大碗土豆泥就算完成。

       易峰拿着筷子每样菜都尝了一遍,没等他中毒身亡,李二就开始大吃起来。

       “陛下,此土豆果如刚刚老者所言,香甜软糯,臣实喜之。”

       “确是一道佳菜,此物贵在顶饱,朕食了两枚,已解肚中之饥。”

       饭后李二没有午休,再次到了暖房,几十人已经在有条不紊的收着。

       第挑出一筐上称时,李二都会亲到秤前查验,确保所记之数无误。

       人多地少,不到半个时辰就称量完成。

       “禀陛下,此亩土豆共收五千七百余斤,考虑带有泥土,实重应在五千斤。”

       “种植可废力?”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不废力,甚至旱地皆可种,只是地力有限,所以产量不定,但应不低于二千余。”

       听到易峰的回答,房杜两人一脸喜意的施礼恭贺,在场众人见此,纷纷施礼。

       李二畅快的笑声,传出足有里许。

       回城的路上,李二的眼神不时看向易峰。

       “小子,为何今日再献此物?”

       称谓又变回了小子,这让易峰暗松了口气,至少易峰还能再犯一次错了。

       “陛下,小臣本打算用此来换自己的一条命,哪知陛下宏恩,倒是省了。”

       李二轻哼一声,面上虽然带着嫌弃之色,但心中微喜。

       他能猜到易峰的心思,现在听易峰所回,至少没有骗他,说明易峰仍是那个坦荡的小子。

       杜房两人原本还在听两人说话,听到是这些时,当下落后两步,自顾的低语起来。

       “此物当如何惠及万民?”

       “此为司农寺之事,既陛下发问,小臣认为,可先在皇庄和冠军县种植,由臣将其做成吃食,在长安及周边贩卖,待一两年后,不需陛下强令,就会有百姓主动种植了。”

       李二深以为然。

       对易峰所献之策甚为满意,不急功,慢慢渗透,此为谋国之言。

       “朕看要不调你去司农寺吧。”

       “陛下,小臣只是嘴上功夫,从小到大可未在田里劳作过。”

       易峰赶紧找理由,开玩笑,司农寺就是个清水衙门,天天还累得要死,鬼才会干。

       “哼,也就这样了,今年春耕,让你父好好教教你。”

       他没送李二进宫,到了宫门口看着李二进去,他就打算回家。

       房杜两人与他一样,三人联袂往回走。

       杜如晦往前走了几步,留下易峰与房玄龄在后。

       “小子好手段,前期谋划,后期手尾,甚至连保命的手段皆想在内。”

       “房相,如果有一天陛下要发配我,请房相助我,让小子入岭南。”

       房玄龄驻了足,意味深长的看着他。

       “前几日,赵国公恼怒其子,求陛下将其子砺练之地改为岭南,是你小子的主意?”

       “房相,这次陛下护了我,下一次他不会护的,杀小子倒不至于,但发配少不了,岭南靠海,小子打算去看看。”

       房玄龄侧头想了想,再次迈步。

       “老了啊,平和中正才是为官之道。”

       虽然是在感慨自己,但易峰知道老房是在劝他。

       分路口,他弯腰施礼送走房杜,自己则往家中走去。

       第二日上午,皇宫来了人,没有圣旨,没有口谕,只是赏赐了很多东西。

       接着没几日,长安城突然多了很多,推着一个炉子,上面烤着土豆的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