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的《长恨歌》李俊荷三岁就能倒背如流,但对这两句描写女子哭泣的千古名句倒是头一次有如此直观的了解。
文雅怡哭了,倒不是伤心,也不是受了委屈,大概只有极个别的人知道,这位十分要强的大小姐为什么会哭得如此伤心。而极个别人里显然不包括李俊荷。
倒不是说李俊荷没有面对过哭泣的女孩子,至少他家里那个像小鼻涕虫一样的小妹妹就没少使用过这种女孩的终极武器,每到这时候李俊荷不管怎么样都会败下阵来。久而久之他对女孩子哭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撒娇或者狡黠这种层面上。自然的对于文雅怡的哭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你倒是说话啊!”李俊荷慌了手脚,如果是个男的,他可以拿上瓶酒勾肩搭背和对方一吐心中浊气,如果是他的小妹妹,也自然可以搂在怀里轻声安慰。可这是文雅怡,别说搂在怀里,哪怕就是上去勾肩搭背人家也会立刻大叫非礼,说不定还会赏你几个五百。
“你再不说话,我可走了!”
“不解风情”的李俊荷竟然使出了威胁手段,不过效果嘛,适得其反,就是文雅怡哭得更伤心了,那眼泪就像开闸的洪水似地一发不可收拾。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李俊荷也没有别的办法,想走首先这太不近人情其次他这个伤残的状态也走不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坐在文雅怡的对面傻傻的看着,泪水多了递手帕、声音哑了递水壶……
两个人就这么一静一动的坐在随时都可能沉没的“西江”号舱室里,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最后实在是哭不动了的文雅怡竟然就这么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随着舱室里重归寂静,李俊荷的思绪也随着这仿佛远去了的哭声开始飘飘摇摇……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那里有自己的母亲、幼小的妹妹和慈爱的汤家老爷爷,还有风趣的先生。在这个时候,每天和汤海凌还有其他几个玩伴一道,几乎都是在水里度过的,摸鱼捉虾游水嬉戏。到了晚上为了避免母亲发现又下过水,在沙滩上打几个滚用沙子搓个澡,一天下来无忧无虑乐趣无穷。唯一要担心的就是那个随时会打小报告的妹妹,这丫头天生就有当特务的潜质……
李俊荷倚靠着舱壁,半闭着眼睛慢慢的回忆,情到浓处甚至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可终究美好是短暂的,眼前的现实让他更多的担忧起汤海凌的状况来,眼下他究竟又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小岛上干什么呢?
密林中没有大道,全是蜘蛛网一样的林间小径。奇形怪状的热带藤本植物悬缠在美培树带凹槽的树干上,各个层次的树冠已经封顶,阳光被挡在绿色大厦的外面,雨林中昏暗模糊。布莱尔踩到一具黑乎乎几乎分辨不出人形的尸体,几乎滑倒,吓了一跳。
黑压压的蝇群已经爬满了尸体暴露的皮肤,根本看不出还有一个人躺在那里。蝇群飞走以后,死尸露出来,大部分的肉已经被蛆虫吃光,面口非常丑陋,眼睛、鼻子、嘴巴的地方露出了白骨。布莱尔用靴子翻过尸体,军服早已经烂成破片,一块块紫色的烂肉贴在骨头上,肉上凝着黑色的血痂。一股恶臭使布莱尔呕吐起来,而在他边上汤海凌早已司空见馈,忙着给连长探路,满不在乎地说:“多着呢,从马塔尼考河畔到塔萨法隆加,一路都是死尸。我们顾不上埋,只埋自己人的,死人比活人还可怕。”
一会儿,布莱尔遇到第二具尸体,不久,又碰上第三具。一英里路就有四十多具,他也见怪不怪了。
“啪”一声枪响,打在布莱尔身边的藤条上,藤条被打断了。
“日本冷枪手”!汤海凌边喊边把连长拉到一棵树后面,接着又响了一枪。
汤海凌取下肩上的步枪,仔细在雨林中寻找目标。好一会儿,他让布莱尔用拐杖把军帽挑出去试试,结果又招来一枪。汤海凌狠狠地回了一枪,可惜打偏了!
但是很快汤海凌一拉枪栓推弹上膛后又飞快的打出了第二发子弹,紧接着一个沉重的东西从大树上掉下来,“噗”地摔在灌木丛里,像一头死猪。
“得小心哪,连长,日本兵还不断渗透过来,他们总是袭击我们的人员!”
布莱尔从晴川刚宪的魔掌里逃出来后,并没有同意金斯顿少校的建议,去后方休息。而是带着几个熟悉丛林交流方便作战勇猛的中**官,又一头扎进了丛林里。他决心按照逃跑时的记忆,顺藤摸瓜抓到日军主力的尾巴,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容易。
雨林密不透风,也不透光,按基本的原则,他们尽量的走直线。可是林中没有任何标志,加上心慌意乱,除了看不透的大树、绞杀植物、一百英尺高的竹子、苹果树一样大得畸形的地丁类植物,还有无数的昆虫之外,什么人也看不到,什么路也没有。没有多久布莱尔除了迷路之外还和另一队人马走散了。
他们在森林里迷路,却不敢声张,更不敢呼喊或鸣枪,那样只会引来日本人的枪弹。布莱尔可是知道:丛林行军绝对不能喧哗,日本人的冷枪手就隐藏在密林的各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说实话布莱尔对这个能结结巴巴用英语和他交谈的中国海军准尉很有兴趣,他手下有两个这样的军官,一个叫大牛,孔武有力作战勇猛,另一个就是这个汤。相比较之下,汤除了英语好一点,其他方面似乎都不及那位英勇的冲锋队长,但是偏偏这两个人关系又好得不像话。他真搞不清楚这样两个人怎么会成为好朋友。
在布莱尔旁边,汤海凌并不知道布莱尔正对他品头论足,他正专心致志的摆弄自己的武器——一支7.7毫米口径的李·梅特福步枪。
众所周知,南洋新军师从英国,北洋新军师从德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制,反应在武器上也是这样,北洋陆军制式步枪采用的是德国88委员会步枪,而南洋采用的是英国最新式的李·梅特福步枪。
说起来英**队使用的第一种连发步枪是在1879年开始研制和评选工作的,在1888年12月,英**队正式采用了.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Lee-Metford),或简称为MLM步枪,在这个名称中,分别包含了两个发明家的名字。
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ParisLee),一个出生于苏格兰的武器发明家(后移民美国),他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为李-梅特福步枪所采用,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军采用的多种恩菲尔德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因此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统称为“李氏”步枪。
而“梅特福”则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LE用桥夹装弹的道路,而是重新调整弹匣卡笋位置以方便使用弹夹装填,而这也大概是中国人比英国人更灵活的体现。
当然现在汤海凌还没有这种好福气,实际上看不见的危险已经逼近了他和布莱尔,而这一天也注定要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