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莱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隋太子 >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势


       距离在状元楼对今次上榜士子的宴请,还有四个时辰。

       杨昭没有返回吏舍,也没有去往其他地方。而是打算借此机会,对江都城,展开每月一次的民生考察。

       这两年来,除了北征之事,让江南之地不少青壮年流失以外。本地的民生恢复正有序进行,尤其根据各地官府的统计,于今岁之下,赋税、粮食等诸多地方经济要素,多会恢复到几年前的巅峰。

       与之相对的是,于他的安排下,江南之地的社会福利、官学建设,也在有序的进行。

       树木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不是一天两天,杨昭同样明白,他结合古今推行的一系列革新,实施与看到效果,自然也不是一天两天。

       所以,他很有耐心。

       只希望能更多的找到大隋社会的不足,还有经济基础与官府统治的切合点。

       既然来了,既然注定要争取那个位子,那就准备好一手拿着大棒,一手准备好革兴大隋。

       革兴自然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负责到了最后,很可能像王莽新政一样昙花一现。也可能会像商鞅一样,最终不得善终。

       尽管他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但有些事情,一旦太过超越时代的发展,或将成为各个阶层的共有敌人。

       而于江南,杨昭借之前的机会,自是希望能团结普通士大夫和平民,完成对门阀和大族的削弱。至少如今看来,效果是出奇的好。但这等办法,用在关中,包括大面积的北方,自不得成型。

       一切,还需要从长计议。

       沿着江都大街前行,不知不觉中,杨昭又陷入了思考之中。

       直到听到旁边卖冰糖葫芦的声音传出,他才发觉,自己今日一早出来后,都未曾进食过。

       “多钱一串?”杨昭看向卖冰糖葫芦的老叟,脸上带着和善的笑意,出言问道。

       “回公子,五钱一串。”老叟回到,他一说话,因为没有门牙,所以显得有些漏风。

       杨昭要了五串,正好给了同行的五人。

       他舔了舔上面的糖霜,装作好奇问道:“老丈,这可是去岁在城外所种植的蔗糖所产,味道好极了。嗯,上面还有蜂蜜!”

       对于顾客的称赞,老叟心里高兴,呵呵笑道:“公子好眼力,是城外的蔗糖,自前岁,太子殿下于江都,让大家开始种植甘蔗,并以农官辅导好,这两年蔗糖的产量有所上升,便是做冰糖葫芦的首选。

       至于蜂蜜,这是小老儿自己养的蜂。

       便是去年,郡府不是专门让人下乡,给我们演示了吗?

       现在啊,就是小老儿的村子里,便有不少人,在农忙之后,开始学着养蜂了。

       这一年下来,可都是大买卖。

       若是没有太子,这一切好生活,或者都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老叟说的越来越有劲,听得杨昭这个当事人都有些脸红。

       这就是民心!

       他在江南这两年,旁的没有做什么,至少给百姓们做了些实事。

       当然,这也多亏之前江南官吏的衬托。

       之前的江南官场,少有为民之辈,少有如今的清澈,所以才让百姓怨声载道。

       不过,杨昭于之当下,不是来倾听百姓的夸赞的,而是来发现问题的。

       明日又是江南地方主吏的碰面,便是各地太守都会到来,以研究夏秋之问题,以便更好的治理地方。

       借此机会,杨昭好谈谈问题与治理。

       他两口吃了后面几个冰糖葫芦,往边上靠了靠,给路过的马车让开道路,问道:“老丈,官府所做,不一定完全都是好的,有没有什么困难,我觉得官府当前做的,确实是比以前好了,但不至于全是好的,包括太子,他也是人。

       上次他不是说了吗?自己也有做错事的时候,需要的,正是百姓的监督。”

       谁知这一下,将旁边的老丈给问啥了。

       他看杨昭的目光都有些古怪。

       “这位公子,你不会是生病了吧?太子殿下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这么好,哪里有什么坏处?反正我是没有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你给小老儿说说看!”

       此间老叟,还直接收了摊,看着杨昭,一直不眨眼,仿佛在说:你不给我说出个所以然,今天就别想离开一样。

       这一幕,看得与杨昭同行的几位亲卫,憋得脸色涨红。

       杨昭只好拱拱手,落荒而逃。

       自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是老叟那般的“实诚人”,沿着大街,边走边看,还真发现了百姓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经过这么一转悠,杨昭发了一个他疏忽的重要问题。

       做民间的考察,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断然不能是他一个人,也必须让经常在郡府办公,或是纸上谈兵的地方太守,也一同出去看看。

       待过两日,大家的会面,杨昭会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来。

       便是这些年,对江南的一些地方制度的改变,他同样是以“建议”的名义,送给各地官寺作为参考。

       无他,他现在还只是太子,尚无权对汝太守这般的地方大吏,指手画脚。

       但大家都是成年人,加上他手里有兵,谁敢不从?

       三年,将近四年的经营。江南的地方吏,不保证全是他的自己人。但能保证的是,全是忠于他命令的执行人。

       黄昏缓缓降临。

       士子宴开始了。

       杨昭是步行来此的,走了一日的路,逛了大半日的街头,双腿微微有些酸痛。

       当他抵达状元楼的时候,距离开宴还有两刻钟的时间,但全部的士子已经到期。如房玄龄没在此,有事被他安排往建安郡处理要事,但杜如晦早早到了。正在一旁的侧厅,等待他的到来。

       除杜如晦外,江都太守,江南考试院的主吏等一行十多号官吏,同样于此等候。

       当杨昭踏入的时候,见之相对朴素的衣着,众人见惯以后,相反,已经见怪不怪了。

       随之,看向皇太子杨昭,大家心里面,充斥的,乃是绝对的敬佩。

       贵如大隋皇太子,他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的简朴,并以真心,去换取江南的民心。

       更有人,看到杨昭的从容模样,另听闻洛阳之变,另有皇帝失踪,杨玄感叛乱之事……有些怀疑,太子殿下,到底在想着什么,为何会放过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些话,当然不会说出口,但许多人私底下的议论却是难免。

       尤其近些时日内,一些江南地方官吏,已经在背地里开始联合,打算“劝谏”皇太子杨昭,当以大局为重。

       一如江南士林间,因杨昭这些年来,对江南官学的贡献,尤其广开夏试,收获了不少的支持者。同样有人,在联合其他人,打算联合请命。

       小势如洪流,大势如江河。

       江河汇集之下,便是大海。

       杨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江南这处大海的中心。

       最终将要掀起的,乃是惊涛巨浪,最终席卷整个大隋。

       “殿下,宴席马上就开始了!”

       当杨昭和众人打招呼,再于厅舍闲聊的时候,一名小吏过来提醒道。

       杨昭点点头,然后看向众人,带着豪情万丈道:“诸君,便随同孤,去会面一下今次上榜的才子门。

       这些人,假以时日,多也会成为大隋的栋梁!”

       众人一听,纷纷附和。

       于是,以杨昭为首,各处主吏于后,从休息的厅舍出发,往状元楼而上。

       今日的状元楼,灯火通明。

       从一层到五层,全部为士子们所占据。

       越往上,即是排名最高的士子,寓意为步步高升。

       王商就坐在顶楼五层。

       五层的桌椅并不多,但确实更加清雅。

       就是这般环境,与一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继而,证明出身份的不同。

       此为榜十所坐,亦为旁人看不到的荣耀。

       忽的,楼下传来欢呼声。

       众人纷纷屏住了呼吸,这是皇太子殿下来了!

       随着欢呼声越来越近,便是连王商也有些激动起来。

       噔噔!

       是脚步的声音,更是心跳的声音。

       王商同其他人一样,都紧紧的盯着楼梯道口。

       然后,一个身高八尺,衣着普通,但面色儒雅中带着一股难以说明的气势的青年出现在了面前。

       但看旁人望着自己,青年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道:“孤先恭喜诸位,榜上有名!”

       太子!

       他就是太子!

       没有想象中的华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凶神恶煞。

       在威严之中,又给人亲切。

       王商第一次感觉,如沐春风,皇者之气,应该就是专门形容眼前之人。

       当他站在那里的时候,便是平常人,也会新生一种拜服的感觉。

       “学生见过殿下!”

       学生这两个字,是求学者,对教学的夫子的称呼。但太子每岁都作为主考官,他们即相当于太子门生,自称为学生,也没有什么失礼的。

       太子的目光,就像是春风一样,拂过了每个人的面孔。但见之扶起了双手,道:“免礼,今夜,是属于你们的夜晚。孤于今夜,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但愿尔等将来,能多做对大隋有利之事,能多做为民之事,更能牢记个人的责任。

       这一番话说下来,弄得所有人都热血沸腾。

       太子的胸怀有多么宽广,那是堪比大海!

       太子的见识有多么广远,那是堪比蓝天!

       太子的思维有多么发散,那是堪比白云!

       大家心里振奋之时,期望太子能多说两句话,多聆听两句教诲。

       但太子没有这么做,而是于众人之畔就坐,便是一同前来的官吏,同样如此。

       而王商,他感觉自己的嗓子都快蹦出来了,在之还没有回神的时候,太子竟然坐在了他的身边。

       太子很温和,他在问我家庭,有没有娶妻,家里有几个人。

       太子学识也很不凡,问询我学业,而且,每句话听来,都很有哲理。

       太子又在问我策论,是然,太子自身,虽然处于江南之所,但是目光,却是一直驻足在天下。

       因为他是太子。

       王商忽然有些感觉,太子好像很累。

       他平日苦读,已经很累了。便是太子,又要关心天下之事,又要关心民生,还要关系海盗……

       这一切,同时堆积在一个人身上,压力可想而知。

       与之相反的,当然是当今皇帝陛下,大隋的天子。

       他又在做什么?

       不顾黎民苍生,为个人之私欲,为达成所谓的目标,至天下于水火。

       也就是当今天子,让他的两个兄长,永远也回不来了。还有熟悉的街坊……

       王商目中有泪花闪烁。

       就在这么一瞬间,他感慨了太多太多。只觉比过去十多年还要想得多。

       于是,王商决定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同为苍生做的决定。

       就在现在,状元楼的五层。

       他从桌子畔站了起来,于旁人惊讶的目光中,向皇太子杨昭行了一礼,且听之道:“陛下于北漠没有消息,齐王于洛阳心怀叵测,叛贼于天下多地纷争,百姓们苦不堪言。

       殿下,您作为国之储君。

       王商不才,请殿下率大军北征,平北方之乱,以入主洛阳,主持天下大局!”

       王商的每一个字,就像是一颗颗惊雷,于旁人的耳畔炸响。

       当王商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他们同时面向皇太子杨昭,躬身行礼道:“请太子主持天下大局!”

       声音越传越远,整个状元楼都听到了。

       今次榜上有名的两百名士子,再一次同时高喊。

       渐渐地,由状元楼的方向,穿过了街道,声响不断的传送。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状元楼外,高喊道。

       整个江都都回荡着。

       这是什么,是人心,同样是百姓的意志。

       是夜,杨昭返回两年来,一直办公的府邸。

       发现随同他的官吏们,这一次随没说什么,但聚集在一起,看向他的目光却很明确。

       杨昭这一次到没像是在状元楼那般,没多说什么都离开。

       因为这一次,面对的是自己这两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班底,亦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回复,方能安定人心。

       但看杨昭道:“十日之内,若是天子于北漠无消息传出,我们就回洛阳,以平叛乱!”